迈克尔-巴奈特 种族灭绝的目击者:联合国与卢旺达 (康奈尔大学,2002 年)。见 审查 作者:小安东尼-F-朗、 伦理与国际事务 16, no. 1 (2002).

亚历克斯-贝拉米,《保护的责任》(Polity,2009 年)

加雷思-埃文斯,《保护的责任》:一劳永逸地结束大规模暴行罪》(布鲁金斯,2008 年)

罗密欧-达赖尔,《与魔鬼握手》:人类在卢旺达的失败》(De Capo,2004 年)。见Carnegie Council Public Affairs talk

Martha Finnemore,The Purpose of Intervention:改变对使用武力的信念》(康奈尔大学,2004 年)。参见 Sophia Cardenas 在《伦理与国际事务》第 18 期(2004 年)上发表的评论

Philip Gourevitch,《我们希望告诉你,明天我们将和家人一起被杀死:卢旺达的故事》(Picador,1999 年)

J.J. L. Holzgrefe 和 Robert Keohane 编著,《人道主义干预:伦理、法律和政治困境》(剑桥,2003 年):伦理、法律和政治困境》(剑桥,2003 年)

萨曼莎-鲍尔,《来自地狱的问题》:美国与种族灭绝时代》(Harper Perennial,2007 年)。参见 Peter Ronayne 在《伦理与国际事务》第 16 期(2002 年)上发表的评论以及Carnegie Council Public Affairs book talk 的记录

David Rieff,A Bed for the Night: Humanitarianism in Crisis(Princeton 2003)。T.K. Vogel 的评论见《伦理学与国际事务》第 17 卷第 1 期(2003 年)。

Fiona Terry,Condemned to Repeat?人道主义行动的悖论》(康奈尔大学,2002 年)

托马斯-魏斯,《人道主义干预》(Polity,2007 年)

Jennifer Welsh 编辑,《人道主义干预与国际关系》(牛津,2006 年)

Nicholas Wheeler,《拯救陌生人:国际社会中的人道主义干预》(牛津,2003 年)。参见 Julie Mertus 在《伦理与国际事务》第 15 期(2001 年)上发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