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应用正在创造需要治理的新空间。多方利益相关者倡议大有可为,但它们必须有意义地吸纳每一个需要倾听其声音的人。迄今为止的数字治理经验表明,有意义的包容是一项严峻的挑战。
多方利益相关者倡议在制定技术标准时,如果目标狭窄,往往会取得良好效果,互联网工作组就是一个例子。借用这一模式来处理道德、权利和发展等更广泛的问题是很自然的,但这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即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会带来不同的政治和意识形态范式。
迄今为止的经验表明,在多方利益相关者治理中实现有意义的包容性的努力在五个关键方面存在不足。
1.并非所有利益相关者都是平等的。
多方利益相关者倡议通常包括四类利益相关者--国际组织、政府、私营部门和公民社会。然而,邀请每一类利益相关者都可能成为一种 "打圈子 "的做法,而不是真正尝试从世界各地的不同群体中引入不同的观点。
所谓的全球倡议往往只包括西方国家,而忽略了低收入国家--通常也忽略了中国,尽管中国是一个科技巨头。在私营部门,只有大型科技公司才会受到邀请或成为焦点。而那些规模较小的科技公司,以及那些与数字技术只是 "沾点边 "的公司,很少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尽管它们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细分重点领域或所服务的市场,提出更细致入微的见解。民间社会的代表通常是在首都设有办事处的大型国际非政府组织,而不是那些更了解当地情况的当地行动者。
2.参与是资源密集型的。
即使邀请了上述许多通常被排除在外的群体--地方民间社会组织、较小的公司和低收入国家--参与,但实际上他们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资金或能力。
问题的部分原因在于科技治理方面的倡议数量庞大。仅软法律机制就有约 600 项,其中许多都会援引多方利益相关者机制。参与多个此类倡议很快就会使一个组织的资源捉襟见肘;事实上,即使要确定哪些倡议应优先参与,也可能是一项全职工作。
3.金钱决定议程。
如何以及由谁来召集倡议仍是多方利益相关者科技治理的一大挑战。倡议的召集人有什么合法性?他们如何确定要解决的问题,并决定联系哪些参与者参与?
另外,这些参与者的资金从何而来?如果私营企业资助政府和民间社会参与多方利益相关者倡议,那么很难指望它们会完全偏离该企业的利益。因此,虽然从理论上讲,一项倡议看起来会带来不同的观点,但实际上可能有多个参与者都在推动同一条路线。
4.它们可以是会说话的商店。
多方利益攸关方倡议的目的是仅仅进行磋商,还是能够执行决定,这一点往往没有明确说明。例如,人们普遍认为因特网治理论坛只是一个空谈场所。
当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安排缺乏执行力时,政府和私营部门中的大玩家就会参与论坛,或退到更排他性的安排中,如达沃斯论坛,来做出真正的决定。
5.多方利益攸关方主义与多边主义的关系尚不明确。
许多通常未被纳入多方利益相关者安排的国家更倾向于采用多边方式进行技术治理。部分原因是它们熟悉多边参与方式,从而减轻了在多方利益相关者倡议中的资源挑战。
他们还可能认为,多边方式更具有合法性。所有利益相关方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声称自己代表人民--政府,因为它们是选举产生的;民间社会组织,因为它们的资金来自捐款;私营部门的参与者,因为它们依赖于向消费者提供他们想要的东西--但归根结底,只有国家才有权实施和强制执行治理成果。
实际上,多利益攸关方主义和多边主义在科技治理中都可以发挥作用。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
Nanjira Sambuli 是一名研究员、政策分析师和宣传战略家,她对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应用所产生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对治理、媒体、创业和文化的影响很感兴趣,并致力于了解这些影响,尤其关注性别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