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 伦理与国际事务博客.
我正在参加美德战略对话洛萨奇小组(Losaich Group)的柏林会议,该小组本周召开会议,讨论 "大国竞争 "框架下的跨大西洋关系,特别是中国的崛起。对话中提出的两点--与Carnegie Council 的 "美国全球参与"项目的重点直接相关--是国内政治支持的重要性和价值观问题。关于第一个问题,参加对话的官员明确提出了 "叙事 "问题--即不能简单地针对具体、孤立的事件制定被动的政策,而是要有一个总体的叙事框架,将政策置于其中并加以解释。其次,"开放社会 "的价值观--即创建和维持优先考虑个人自由发展权利的社会的价值观--是否应在评估西方对华态度时占据中心位置,而不是仅仅关注与经济、贸易、货币甚至环境相关的技术问题。
随着这些讨论的继续,跨大西洋方法似乎确实得到了一些潜在的支持,这种方法包含了CCEIA关于外交政策叙事的报告中所描述的 "民主共同体 "叙事。这种说法
美国优先 "是传统两党共识与 "美国优先 "批评元素的有趣 "融合",但也重新强调了价值观的优先性。总体而言,它建议美国应做好准备,脱离那些不能促进整体民主事业的政权;美国人应做好准备,在国内生产更多产品(即使成本更高),而不是与那些不遵守民主、环境和劳工标准的国家进行自由贸易;美国减少海外干预,就不需要依赖不那么民主/更加专制的合作伙伴来维持向前发展。
本文认为,美国应调整其核心经济和安全关系,将欧洲和亚洲(或许还有拉丁美洲和非洲)志同道合的民主国家纳入其中。这不仅能促进规范的发展(抵制中国、俄罗斯和其他国家修改现行国际体系核心原则的努力),还能通过调整贸易关系重新激励对民主国家联盟的支持,从而使民主国家相互之间进行贸易和投资,而不是将其经济 "捆绑 "在中国的体系上,因为中国的体系可能承诺提供更便宜的商品和便利的信贷,但却不支持民主国家的安全目标或价值主张。
在柏林讨论的背景下,这将是想方设法扩大和深化德国(乃至更大范围的欧洲)与美国之间的经济一体化与合作,削弱对中国市场或向中国企业寻求技术解决方案的需求,并在市场准入方面为致力于按规则行事的欧美实体提供特权。这将加剧德国和美国公众对中国作为 "不公平 "经济竞争者的不安。它还将加强西方国家抵制中国改变规则和标准的能力。
遏制中国的挑战能否成为新的跨大西洋谈判的基础?这是否也会为保留欧美联系创造国内公众支持,特别是在那些对冷战记忆犹新的年轻一代中?